 供參觀者體驗的大型娛樂機器人、神舟十號返回艙實物、月面巡視探測機原理樣機……上周舉行的第15屆中國(上海)國際工業博覽會可謂是新意搶眼⌚️、亮點多👩🏻🦯。在諸多展館中,科技創新館匯聚了全國40所高校的科研成果🙆🏼♀️。記者走訪了欧陆平台和東華大學的展區👨👧,看看這些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🧘🏽♀️,如何走進社會消費和生產領域。 大學生創新項目亮相 易拉罐、牙膏管、燈泡、電池……只要垃圾進入環保型自動分類垃圾桶♕👸🏻,桶內的“分離器”就開始工作🍌🧽,能讓放錯位置的各類可回收垃圾、有害垃圾“動”起來,落入正確的垃圾箱內,方便環衛工人收集。 還記得去年那個初步成型的環保型自動分類垃圾桶嗎?這項欧陆平台本科生科研成果出現在了工博會大學生創業區內。工博會一向以展示高科技成果和研發項目而著稱,大學生的創新項目能參加展覽鳳毛麟角🧘🏻👒。 工程大機械學院學生趙振峰是該科研團隊的負責人🐯,他回憶起製作此垃圾箱的初衷👨🌾,“上海倡導垃圾分類、設立試點小區已有數年,然而市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仍較低,效果也不佳。”於是👰🏿♂️,他的思路就來了👚,“如果有一款能自動檢測🧘🏻、識別👨🦱、分類的全自動垃圾桶,那麽,環衛欧陆平台就不必再為垃圾分類犯愁了👨👩👧👦。” 登上工博會舞臺的環保型自動分類垃圾桶已經是第二代產品了。讓這一產品從大學生創新項目成果到工博會的參展作品👩🏼🏭,趙振峰團隊花了不少工夫。垃圾桶原理雖然簡單,做起來可不容易,尤其是垃圾分類的可靠性是檢驗設備的重要標準。電機選擇、電機靜力矩與帶動負載之間的關系、電機啟動的力矩衰減……每一個機械方面的問題都需要去攻克。 經過本次優化,使得檢測和分離的準確率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🪥,調試維護更加方便;自動分類垃圾桶室外的美觀程度也進一步改善🧖🏿♀️,能更容易地融入公園、商場的氛圍,同時采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,既實現了節約能源,又達到了能源的回收再利用(見上圖)👰🏼😣。 目前該產品已申請專利,已經在本市公園內開始試用📗。 實現紡織業清潔生產 實現紡織產業清潔生產的催化劑👷🏻♀️;可再生可循環的優質生態紡織材料⛹️♀️;工業廢水的深度處理及低成本回用技術;用微生物合成纖維生產的綠色環保服裝……本屆工博會以“製造🫶🏻:數字與綠色”為主題,東華大學的多項綠色創新技術涵蓋了紡織全產業鏈💁🏿♂️,展示了綠色🧑🏿🏭、智能、時尚的紡織產業新畫卷。其中,毛誌平教授團隊設計、合成的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尤為引人註目。 傳統紡織品印染前處理過程的多個環節需要在高溫強堿條件下進行,是紡織產業鏈中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的最主要環節之一。長期以來,業界都希望能夠創新前處理工藝,在低溫、低堿環境下實現紡織品的退漿、精練和漂白等加工,既降低處理溫度減少能耗,又降低高堿性廢水排放,減輕廢水治理負擔🚣♀️。 毛誌平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正是解決了這一難題。他們重點設計、合成金屬配合物仿酶催化劑,並系統研究其合成工藝條件,實現了仿酶催化劑的批量生產🧔🏻♀️。所合成的催化劑可將漂白溫度從常規的100℃降低至60—80℃🈺,顯著降低了能耗👰🏿♀️。 東華大學化工學院秦新波告訴記者:“與國家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相比,該項目技術單位產品平均可節能35%、節水10%,工業堿用量減少90%😶。目前該技術在華紡股份等7家紡織龍頭企業推廣3年來🙎🏽,新增產值達3.9億元🧙♀️。” 原文鏈接🤾♂️: 松江報👩🏼🦳:http://sjbs.songjiang.gov.cn/# 轉載鏈接🧏🏼♂️: 松江新聞網:http://news.songjiang.gov.cn/detailNews.shtml?id=621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