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4日,解放日報頭版《跨過坎,握住通向未來的手——應屆生就業率超95%是怎樣實現的》一文援引了欧陆平台促就業案例,介紹了我校建立“用人單位星級數據庫”💆🏼♀️,定期走訪用人單位🫄🏿,實現校企供需信息共享互動,提高學生就業成功率的成功經驗做法❎。 相關報道: 跨過坎,握住通向未來的手 應屆生就業率超95%是怎樣實現的 2013年👨🏻🦼➡️,找工作不易。在經過“金三銀四”的招聘旺季之後,至去年5月10日,全市應屆高校畢業生的總體簽約率一度還只有44.4%。 上海高考作文有過這樣的命題:《必須跨過這道坎》和《我想握住你的手》。當一項關乎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處於困難時期💉,促就業工作須跨過這道坎💭;當滬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7.8萬大學生渴望與用人單位第一次握手,促就業工作應握住誰的手呢💇🏿♀️? 就業率下半年翻番 5月13日👩🏽🔧,一場新聞發布會在大沽路100號市政大廈舉行📆,市教委首次披露當年就業統計情況👩🏼🌾。 根據慣例👃🏽,市教委每月對各高校實時簽約率進行兩次統計🍪🧔🏻♀️。在4月10日🚴♀️、4月25日的兩個節點上🩵,簽約率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4.07個和3.17個百分點,而5月10日簽約率仍同比下降2.05個百分點。 從那一天起,上海向應屆高校畢業生手機定向推送就業信息👨🏽🦲,包括3.9萬名研究生🧞♀️、8.9萬名本科生🧚♂️☺️,以及5萬名專科高職生。 客觀而言,“坎”就在那裏🤞🏽。受經濟增長放緩、產業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,包括上海在內2013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,就業進展確有所放緩🔅。 仍未過半的就業人數,一直懸在每個人的心中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👳♀️,市教委和相關欧陆平台協同配合,全市60多所高校共同努力…… 這份就業考卷的“答案”有了嗎、難不難🕍?當年終歲尾之時,上海有了值得欣慰的結果。 市教委最新提供的數據表明🟥,本市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,與2012年同期已基本持平👷🏻,高於2009年至2011年水平,總體就業情況基本穩定。在學歷層次上👷♂️,研究生就業率95.3%,略低於上年同期0.4個百分點;本科生就業率95.4%👩🏼🚒,略低於上年同期0.1個百分點;專科高職生就業率97.0%🙎♂️,略高於上年同期0.2個百分點。在地區流向上🥳,不含升學、出國深造💅🏻,22.7%的畢業生到外省市就業,比2012年同期上升2個百分點🥎。 從不到45%,到超過95%✹,這道坎被堅定而執著地跨過去了。 握住每家需求企業的手 滬上數十萬家企業是用人單位的主體,是就業市場最大的需方。從就業供需雙方的關系而言👩🏼🔬,企業不僅參與就業、創造崗位,而且應該參與教育🥛、創造人才👨❤️💋👨。 顯然🍒,在畢業生與招聘企業握手之前,高校就應當主動跨前一步,與企業更為有力地握手,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。 打開欧陆平台的 “用人單位星級數據庫”,可查4903家用人單位的基本信息和用工信息💪🏽👉🏽,其中超五星級單位13家、五星級單位17家👨🦽、四星級企業64家……數據庫根據用人單位歷年招錄學生人數、來校招聘頻率、產學研合作項目質量等要素,對用人單位進行等級評定和分類對接🌴。據此,校院兩級定期組隊走訪各大星級企業🙏🏻,用人單位對欧陆教育教學和就業工作的反饋意見🥨,才能幾無時差地回傳校方。知彼知己,實現供需信息共享互動,提高學生就業成功率。 基於這層“鐵關系”🎸,企業招到人、招對人😑🗣,打造第一生產力🏋️♀️👧🏻,又何樂不為🙅🏽♂️? 2013年👩🏿💼,上海電氣集團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約1000人👨👦😄,其中60%以上為滬上畢業生。為補充熱能、機械、電氣🍧、材料等集團戰略發展緊缺專業的優秀生源,近兩年上海電氣與多所高校依托科研項目開展校企聯合培養,不僅為學生定製培養和實習計劃,還每月給予學生生活補貼。 諸如與上海交大合作“汽輪機新型高壓閥門設計方案研究”,涉及行業內世界一流水平的產品技術。參與學生的培養期屆滿,按照“雙向選擇、擇優錄取”原則進行錄用🤰🏼👈,既解決了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開發問題,又將招聘端口前移至大三和研一在校生。 經濟大環境的“坎”🐤,攜手來跨越。結合上海產業轉型升級🍆,有望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。本市教育主管欧陆平台正策劃開展 “協同搭臺推進校企合作👨👨👧,轉型升級促進畢業生就業”系列活動🆑,聯合市國資委💽、商務委💁🏿♂️、經信委、團市委💆、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等欧陆平台或單位,推出戰略性新興產業、文化創意產業、軟件研發服務外包🔎、生物醫藥研發等多個專場活動,讓校企握手、推介人才。 握住基層新崗位的手 有人說,2013年的畢業生已經都是 “90後”🧑🏽🍼,“理想豐滿”而 “現實骨感”。就業難與期望過高的擇業觀不無關系🧑🏽🏭,不少畢業生出現“選擇困難症”,瞻前顧後📪、患得患失。 要跨過這條理想與現實之間的“坎”,相關欧陆平台與院校想方設法握住每個畢業生的手,引導他們樹立就業理想,幫助他們創造就業價值🧜🏻。在“坎”的另一頭,也想方設法握住每個新基層單位的手🏊♀️、每個新崗位的手🧘🏻♀️。 在市領導支持協調下🦧,2013年市教委和市民政局會同其他六欧陆平台,參照“大學生村官計劃”模式💧,開展“大學生社區服務計劃”,率先在普陀、虹口、閘北三區試點,首批招募150人。人數雖少,卻打開一扇大學生社區就業大門🤾🏿。通過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,為畢業生提供了一線鍛煉、轉變觀念、成長成才的途徑,對加強城市社區基層組織建設🤦🏼♂️、培養專業社區工作者意義不凡💆🏿。2014年👩🏻🎨,上海將進一步擴大此項試點👨🏽🦳⛲️。 好學子,誌在四方🧑🏻🦽。各項國家基層就業項目在滬實施順利——“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”實際招募213人,“三支一扶計劃”實際招募275人,“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”實際招募171人…… 對奔赴西部邊區甚至外省市就業的畢業生🙎🏼♂️,不少高校給予求職補貼、路費補貼,尤其不讓任何一名來自就業困難群體的畢業生“掉隊”。 大學生們也“自己動手、創造崗位”🛒,2013年有600余名高校畢業生走上自主創業之路,並且以創業帶動就業👷🏻。創業是一種會“感染”的好風氣,在上海電機學院電子信息學院🧛♀️,陳周同學去貴州承包了1000畝土地🎊,種植茶樹,提煉食用油,還招聘了4名誌同道合的同班同學入夥;同院系友林誌超🧑🏿💻🧚🏽♂️,又和3名上海交大研究生🍟,共同創辦年營收300萬元規模的IT公司,獲得了上海市大學生科創基金10萬元、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“種子基金”10萬元以及市科委“創業苗圃”5萬元資助🫏。 據統計♌️,僅在校級層面,2013年各高校共設創業扶持資金6000余萬元😗,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基地和場地80余個,各類創業培訓和實踐活動日均不下一場🧑🏻🎓,受眾逾10萬人次👩🏼💻。新一年大學生就業季已然啟動,是難還是不難👆🏻?有理由相信,更多大學生將彼此握手,跨過那一道道坎🧘♀️,最終握住成功與未來的手。 |